24 歲時柳軍拍的《如此父母官》的批評照片轟動當時中國攝影界;25 歲時他主動請纓前往云南老山前 線,用一顆赤誠之心,拍攝了戰火紛飛下我軍戰士們的戰斗和艱苦生活,27歲時作品《不要忘記他們》獲《艱 巨歷程》全國攝影公開賽“個人風格”大獎,被譽為“離敵人炮火最近的攝影人”,“建國以來最優秀的戰 地記者”。
光環沒有讓柳軍驕傲和懈怠,他要證明自己不是因為幸運而獲得如此贊譽。1990 年代,他深入軍營和邊 防駐地,以客觀溫情的“第三只眼”拍攝了《國事·家事》《別亦難》《青春歲月》《巡邏吾甫浪》等反映 戰士真實生活和情感的作品,“把一群青春男兒起居、操課、交互、閑暇這類似水流年的日子,拍出意趣和 神韻?!?/p>
2003 年柳軍調入解放軍畫報社,后擔任解放軍畫報社社長。柳軍坦言:“工作性質不同、職責不同、擔 子不同了,客觀上我離兵越來越遠了?!边@對于將“做離炮火最近的記者,像戰士一樣沖鋒”奉為圭臬的柳 軍來說有些許遺憾。但面對軍隊訓練、演習、閱兵等重大題材,柳軍依然堅持拍真實、拍個性、拍價值,為 我國的軍事發展和軍隊建設留下了寶貴的影像歷史,為軍事攝影貢獻了自己的血汗和智慧。
柳軍出生在軍人家庭, 父親曾在蘭州軍區空軍司令部作戰處工作,母親 曾在第四軍醫大學附屬醫院工作。兒時住的營區在寧夏賀蘭山邊上,是個倔強、愛冒險的 少年。做飯、 鏟煤、掃雪,走 8 里路上學……
上山下鄉插隊時柳軍15 歲,個子不到 1.7 米,只能算半個勞動力,別人用一個小時干完,柳軍用兩三個小時,乃 至五六個小時也要完成。這些青少年時期的艱難磨煉了柳軍的毅力,塑造了他的性格。